楞严经要义104:不要去管外境的成敗得失,做你該做的事情,從人生中啟发內心功德
楞严经要义104
楞严经要义104:
净界法师宣讲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 讲义230面
庚四、究竟转依號
這地方讲到究竟圓滿的妙觉他的转依的功德,這转依的功德其实是有二層的差別:
第一層、是從乾慧地到等觉菩薩的階位,這個菩薩称性起修以后,明白如來藏妙性圓三諦理,依止不变隨緣,隨緣不变的真如理而生起的三漸次,三漸次其实就是戒定慧。這時候,到達了乾慧地,「六根不偶,欲习初乾」,調伏三界的煩惱,乃至到了等觉菩薩,他成就了金剛喻定,金剛心中得到金剛喻定,這個等觉菩薩止观的力量特別堅固,像金剛一樣,這時候他在金剛心中有生起一個乾慧地。也就是說,我們在断无明煩惱的時候,是有重重单複十二种的差別,才能夠窮盡妙觉。
為什么叫重重单複,要二重呢?第一重就是從乾慧地,经過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到十地、等觉,乃至金剛心。他第一重是断无明的正使,无明煩惱的現行。第二重他入了金剛心以后,到了等觉菩薩的后心,入了金剛喻定以后,他还要再從前面再走一次,他要從金剛心中的乾慧地,金剛心的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到金剛心中的十地、等觉,來断无明的习氣种子。
他要经過二重,這個諸位懂了哦!第一重断无明的煩惱,第二重断无明的习氣。就好像一個杯子,它裝了酒,你把這酒倒掉以后,它裡面还有一些氣味,入了金剛心的時候,他要把前面乾慧地的习氣再把它断掉,所以我們习氣是最后断的。《唯識学》的观念也是這個观念,《唯識学》說:俱生的种子是不能断的,我們地地都是断它的現行,只有到最后「金剛道后異熟空」,這時候的种子,在金剛心中突然間頓断煩惱、所知障二种的种子。就是這個意思,它二重,第一重断煩惱的現行,第二重断煩惱的种子。
到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整個修行的階位讲完了!
己三、合結諸位次由三行而成
把前面修行的位次作总結。(分:庚一、总以止观結。庚二、正以三行結。庚三、復以邪正結)
庚一、总以止观結
是种种地,皆以金剛观察如幻十种深喻,奢摩他中,用諸如來毗婆舍那,清淨修證,漸次深入。
用整個圓頓止观來总結前面的階位。
「是种种地」,這地方包括乾慧地到金剛后心。当然他所经過的過程不同,他所经歷的地地的過程不同,所破的障淺深不同,但是他的修学方法其实圓教是完全一樣。就好像蕅益大師常常讲一個譬喻說:你去鑽一個很厚的牆壁,它的結構当然淺深不同,越外面越薄,越裡面牆壁的結構越堅固,但是它能鑽的鑽頭就是一個,就是一個鑽頭一路的鑽进去。
在整個修行位次当中,依止的智慧是什么?金剛观察。這個“金剛”就是依止不生滅心,所生起的空假中的三观。這三种观因為他依止不生滅心称性而起,所以不可破壞,就像金剛一樣,這地方指的是能观的智慧。他所面临的境緣是,如幻十种深喻;所观的境…当然菩薩的所观境有二种,一种是众生法界,一個是佛法界,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。這十种的譬喻。我們根據古德的註解,把它念一遍:「一幻,二陽燄,三水中月,四空中华,五谷響(山谷裡面的迴響),六乾達婆城(海市蜃樓),七夢,八影,九像,十化」。总而言之,他把众生法界跟佛法界都当作是夢幻泡影,如水中月,如空中华。依止奢摩他,一心三止:簡单讲以一心真如為止,依止一念心性称性而起,以心性為止,生起毗婆舍那,而生起空假中三观,经過這樣清淨的修證。
什么叫“修”呢?蕅益大師說:称性起修名之為修,全修在性名之為證。如是漸次的深入,慢慢慢慢一層一層的假借外在的因緣,对治心中的障碍,開显內心的功德。層層的、慢慢的就像洋蔥一樣,一層一層的往內深入,最后成就妙觉、成就佛道。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,圓教的修学,称性起修的思想就是「如幻三摩地」。你要知道什么叫如幻三摩地,你就知道什么叫称性起修。我讲一個真实的故事,你好好体會,你就知道什么叫「称性起修」。
這故事是发生在最近美国一個大学生的事情:在美国柏克萊大学,有一個体操的選手,這個選手他的名子叫丹米爾曼。這個丹他很小的時候,他就经常看人家在表演体操,他就很喜欢体操。他小学的時候就參加体操隊,他非常的有天份,而且他花了很長的時間,幾乎平常不是上課睡觉,就是整天在体操的教室裡面練习体操。因為他生命当中只有一個宗旨:就是得到奧運金牌。他也因為体操的关系,就进入了柏克萊大学,他整天就是跟体操隊的人在那個地方練习。经過一年的時間,在奧運之前都有一個會前賽,就是美国全大学盃的一個总比賽,誰得到冠軍就代表美国參加奧運。当然這會前賽是最重要的,还有一年的時間就要比賽,大家都加緊的練习,他是全校教練最看好的体操選手。
后來他就在將近比賽的前一年,他发生了車禍,他騎摩托車跟一部汽車相撞,整個人飛起來,就把右腿給撞断了。撞断了以后,经過了復健快半年的時間,雖然慢慢慢也就恢復。但是他恢復以后,他又到体操隊,在練体操的時候他就觉得力不從心,他已经沒辦法表現出他之前的水平出來。所以他的同伴也慢慢的远離他,教練也跟他讲說你沒有希望了,你要永远退出体操隊,另謀发展。他觉得非常沮喪,因為他觉得他從小就立定要在体操当中有所表現,而得到奧運金牌。所以他晚上经常從惡夢中醒過來,那個車禍对他的殺傷力太大了,毀掉他整個生命的理想抱負,甚至於把他生存的鬥志完全破壞。
有一天,他突然間從惡夢中醒過來以后,他就睡不著觉,他就到外面去散步,走著走著,看到一個夜間的加油站,有一個老人家在為別人加油,他就走過去,他問:你整天這樣加油不會很累嗎?老人說:不會啊!我在服務人群,很快乐!老人家加油完以后就跟這個年輕人丹聊說:我看你心情不太好。他說:对啊!我受傷以后,我一直不能表現我的水平,所以我很沮喪。老人家說:那你先放下吧!你現在也沒事,你乾脆來跟我一起加油,為人家加油,我們也可以順便聊一聊。這個年輕人因為他每一次跟老人家聊完以后,心情就很開朗,二個就做朋友了。
有一天,他要回去的時候,老人家說:你明天早上把登山鞋帶來,我帶你去一個非常美好的地方,你看了會很欢喜。這個年輕人因為今天心情很不好,他想說一個美好的地方,心情就很愉快。第二天早上就把登山鞋帶過來,老人家就帶他去登山,一路爬山有說有笑,爬了三個小時,爬到了山頂。爬到山頂以后,年輕人說:你不是要帶我看什么美好的東西嗎?美好的東西就在你的当下。丹他就往地上一看,一塊石頭,他就把它拿起來說:這塊石頭嗎?他就把它丟掉。老人家說:你今天為什么會挫折呢?你啊!太重視結果。他說:我跟你讲說帶你到美好的地方,你看一路走來,我們二個人聊得很快乐,欣賞很多的風景,隨著我們每一次的爬高,它的風景就不断的变化,結果你看到一個石頭,你把它拿起來又丟掉。就像你去追求奧運金牌一樣,你得到了金牌,你还是要失掉,就像石頭一樣,結果是會失掉的。;奧運金牌你這一次拿到,下一次就被取代,你还是要失掉的嘛!
他說:你既然喜欢体操,你就应該把体操当作你人生的歷練,而不是去追求金牌,你的問題點就是你的得失心太重,你要用体操的因緣來訓練你內心的專注力、忍辱力,当作你人生的一個理想抱負,不要去管外境怎么樣,把它当作一個人生自我的完善,用体操來啟发你內心的完善。從每一個动作当中,你身心的柔軟專注,來培養你內心的功德。這個年輕人听了以后恍然大悟,他回去以后还是继续的練体操,但是心態完全不同。后來,经過半年以后,他那時候就不敢再跟大家一起練,都是別人下課,晚上以后他偷偷的跑到体操室去練。但是他這個時候已经不是要得到金牌,他把所有的得失完全放下,專注每一個动作,完全用這一念心去观注体操。
老人家說:用心去体會,不要用欲望來观察人生,要用那一念心來观察人生,欲望就是你的名言分別。你看我們前面《楞严经》一路讲來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产生一個識,識就在我們的心中一直在动、动动动,一直在引導我們。他說:你要把要得到金牌的名言分別把它破壞掉,活在当下每一個动作。結果,他開始練体操,他进步越來越快、越來越快,后來他過去很多很难做的动作,比方說,他從上要跳下來的時候,他要練习三個滾翻然后才著地,他現在可以做到。后來在正式比賽的時候,教練本來不让他參加,他說:教練你站在那邊,我表演給你看。他一上去以后,所有的人都嚇呆了,他的表現不但不會因為受傷,反而表現得比以前更好。后來他參加柏克萊大学的比賽,得到柏克萊大学的冠軍,又代表柏克萊大学參加全美国大学,又得到全美国大学的冠軍。
他的成功,很多体操隊的選手去請教他,你是怎么做到的?他說:依你們的技術,你們每一個人都做得到。他說:你們的心態錯誤,你跟我過去一樣,你不能用欲望的心來做事情。他說:我去訓練体操就是要得到金牌,得到金牌我才能夠感受到我人生,让我活得快乐啊!他說:你這观念錯誤,欲望會让你痛苦,而且是事情做不好。你一定要依止不生滅心,称性起修,不要用欲望來訓練体操,要用你那個明了的心來做体操,「无不從此法界流」,用你的心去做体操,所有的体操还是在追求自我的完善。后來他這個观念啟发了很多人。就是你不要去管外境的成敗得失,做你該做的事情,從人生当中啟发你內心的功德。這個思想就是我們這段经文說的:「皆以金剛观察如幻十种深喻」:在一心真如的心中,生起「毗婆舍那的三观,清淨修證,漸次深入」,道理是一樣。這是把前面的修行位次作总結,总而言之,都是依止一心真如,不要依止意識分別心。
庚二、正以三行結
阿难!如是皆以三增进故,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
其实整個修学位次,当然有淺深的差別,但是能增进的就是三漸次,就是正行圓頓止观,助行就是持戒,还有《楞严神咒》。依止這樣的三漸次,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我們前面讲五十七位,要把乾慧地扣掉,乾慧地它是路,但是它不是真;妙觉是真,而不是路,因為妙觉是結果不能讲路。把乾慧地跟妙觉去掉,就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
庚三、復以邪正結
作是观者,名為正观;若他观者,名為邪观。」
你能夠照前面的金剛观察如幻十种深喻,這叫作正观。假設我們在修学菩薩道的時候,用有所得的意識分別心來起观,這樣是邪观。你一開始邪,你后面一路走來就是邪。《楞严经》修学只有一個思想,就是破你心中的名言分別。你該做什么,你还做什么,但是不要老是被你的妄想不断的牵动。這就是以不生滅心的根本思想。在這一段当中,蕅益大師他的判定邪正,他提出三個看法,他說:以三事來判定邪正。
一、「安住」圓頓止观性修不二,名之為正。你在修行当中一定要性修不二,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;你所有的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生起,最后还是開显一念心性,以不生滅心來当本修因,這叫作正。
二、「過程」知由三漸次,正助並修,戒乘俱急,名之為正。在修学的過程当中,理观叫作乘,事修(持戒),這二個都很重要不可偏廢,一方面理观,一方面事修,這個叫作正。
三、知六而常即,而不生退却;知即而常六,而不生憍慢,所以能夠理事无碍,名之為正。在道理当中我們产生信心,在事相上,我們點點滴滴一天一天的进步。前面讲到漸次深入,我們只保證今天比昨天好,明天比今天好,事要漸修,名之為正。
三重的差別來判定邪正。到這個地方,整個修行的位次讲圓滿了。
乙四、結成经名以彰圓体圓宗圓用
佛陀到這時候,其实整個修学的內涵、修学的位次已经讲圓滿了,但是佛陀都沒把经題定下來,所以必須由大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來提经題。经題当中它彰显了三個內涵:一、彰显本经的「体」,本经的題就是第一大科: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,是所依的理体,就是我們讲的不生滅心為体。二、圓宗,就第二科:“空假中”三观的正助雙行,叫作「宗」。三、圓「用」,第三科讲到修行的位次,功德力用。(分二:丙一、文殊問。丙二、如來答)
丙一、文殊問
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,在大众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当何名是经?我及众生云何奉持?」
文殊菩薩代表大乘的实智(真实的智慧),所以他這時候在大众法會中從座位而起,而白告佛陀,他說:「我們应当如何安立這部经的名称呢?蕅益大師說:問本经的題。二、我及众生云何奉持?這一段是問本经的宗趣跟它的功德力用。」第一個問是問体,第二段是問宗跟用,等於是本经的体宗用。
丙二、如來答(分二:丁一、別答五名。丁二、总答奉持)
丁一、別答五名
依体立名
佛告文殊師利:「是经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无上宝印,十方如來清淨海眼。
這一段的经題是彰显本经所依的体,就是我們常說的「称性起修」。
菩薩的菩提心所产生的波罗蜜,都是依止不生滅心而起的。所以他這個地方是经名--《大佛頂》。這個《大佛頂》就是我們常說的現前一念心性,就是「不生滅心」,揀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不能夠根據六根去接触六塵,根塵碰撞而产生一個識,不能依止這個,不能产生意識分別。所以你為什么修行佛法?只有一個理由:依大佛頂而修。你的心都不能依外在的因緣,從《楞严经》的角度,你說我為了不忍众生苦,不愿聖教衰而修学佛法,這個都不对的。這意識分別心嘛!六根去攀緣众生苦的境緣,产生一個慈悲的意識分別,這樣子都是屬於生滅心,這個菩提心是很危險的。所以我們整個修行所依的理体就是《大佛頂》,众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明了的心性。
「悉怛多般怛囉」前面的《大佛頂》是約显教來說;密教就是「摩訶悉怛多般怛囉」。“摩訶”是大,“悉怛多”是白,“般怛囉”是傘蓋。海公說:其实「大白傘蓋」就是《大佛頂》,道理是一樣,一個是密一個是显。「无上宝印」,大佛頂性是无上之法。為什么是“印”呢?因為所有要成佛的人都必須要经過這個過程,「以心印心」。如果你所依止的心不是這种心,那你根本就過不了關。「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」,前面我們讲過,十方諸佛要成佛,沒有一個人意識分別心根據一時的衝动來学佛的,沒有這回事情!都要明白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而起修的,這是一個无上宝印,這是「以心印心」的法門。十方如來清淨海眼。前面是讲所依的理性,這地方是依止理性所产生的智慧。依止不生滅心产生清淨广大的智慧眼,依止不生滅心产生空假中三观,叫「清淨海眼」。這個标題偏重在「体」所依的体性。
依用立名
亦名救護親因,度脫阿难及此會中性比丘尼,得菩提心,入徧知海。
這段的经題偏重在功德力用。這部经有什么功德力用呢?「救拔親因」。“親因”蕅益大師說:就是親因緣。救拔誰呢?一個是阿难尊者,一個摩登伽女,這二個出了狀況,佛陀才宣說《楞严咒》,才宣說此经。所以這部经主要的親因緣…当然如果說讲得更远一點,末法众生都是救拔的对象。但是他当時直接的因緣,的確是因為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的事情而宣說的。
阿难尊者他是一向多聞,未全道力,背很多道理,但是都活在意識分別心中;性比丘尼是淫心熾盛的淫女。這二個人一個是煩惱很重,一個是分別心很重,結果二個人因為這個教理以后,得菩提心,入徧知海。前面是說它所救拔的根机,這以下讲他得到的利益,都能夠发起菩提心,而成就正徧知。“正”讲大乘的实智,空观的智慧;“徧知”是讲菩薩的假观。
依宗立名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义
(依宗立名)「如來密因」就是前面的体,十方如來的秘密之心,非凡夫二乘跟權教菩薩所能了知的,叫作密因。「修證了义」正是讲到本经的宗,空假中的智慧,依止空假中才能夠達到修證了义。“宗”就是它修学的方法。
体宗立名
亦名大方广妙蓮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。
(体宗)「大方广」就是《大佛頂》,众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;「妙蓮华」是讲譬喻,它是出污泥而不染。這二句話都是讲体和宗。
十方佛母陀罗尼咒
依体所产生的智慧是十方諸佛之母,十方諸佛都是依止称性起修的空假中三观而成就的,而且這樣的一种智慧能夠总一切法持无量义,叫陀罗尼咒。
因果立名
亦名灌頂章句,諸菩薩万行首楞严。
「灌頂章句」是讲它的出处,因為本经是出至於灌頂部所錄出的,屬於〔密教〕部,叫灌頂章句。「諸菩薩万行」是讲整個修行的因地,它有五十五位的真菩提路。它的果就是成就《首楞严》,堅固而究竟圓滿的真如。依止一念心性而修学,最后还是會归到一念心性的真如,叫《首楞严王三昧》。這個地方等於是佛陀安立了五個经題,包括体宗用。
丁二、总答奉持
汝当奉持。」
蕅益大師把「奉持」這二句話讲得非常的妙。什么叫“奉持”?他說:你不管做什么,法法銷归自性,這個就是「奉持」。前一段時間我去正觉精舍听清公上人上課,我觉得他老人家上課那真的是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,我建议你看看清公上人上課。他老人家上課,他不管你下面幹什么,他都不管,睡觉的睡觉……他都沒关系,他讲得自得其乐。他讲課就是完全「称性起修」,從內心讲出种种的法义,這個法义还是開显他自心的功德。
所以「称性起修」的菩薩是什么意思?因為外在的因緣你控制不了,你該做什么你还做什么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称性起修的人,沒有所謂的末法時代,沒有這种事情!心性还有過去現在未來嗎?佛陀在世的時候,我們這一念心就是這一种相貌,現在还是這個相貌啊!当然你要說,我是假借外境在修学,那的確是末法時代,那你感觉的出來,那真的是魔強法弱的時代。但是要法法銷归自性,那就是事在人為,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你那一念心能夠转過來就是正法,你能夠把你自己生起的妄想,把它不隨妄转那就是正法;那你跟著你妄想在动就是末法,就在一念之間而已嘛!「汝当奉持」就是說,就在你当下那一念当中,你的分別心生起的時候,你的观照力要現,不迷、不取、不动,你做你該做的事,該做什么你还做什么,這是「汝当奉持」。
乙五、借破戒惡法為問端而广示七趣差別。
其实前面的理观讲得很詳細,其实后面這二大科,佛陀在讲事相的因緣,一個是破戒的惡法,第二是对治五陰魔境。借破戒惡法為問端,這地方的破戒二法,在经典当中提到三個人,第一個宝蓮香比丘尼,第二個琉璃大王,第三個善星比丘。他們整個破戒跟破戒的過程來当作問端,佛陀趁這個机會,广泛的說出三界的业因跟三界果報的种种差別。一般我們讲六道轮回,這個地方讲七趣是包括仙道,把仙道也加上去。(分二:丙一、申請。丙二、示答)
丙一、申請(分二:丁一、经家敘益。丁二、当机正請)
丁一、经家敘益
這一段是結集经典的人來敘述阿难尊者所得到的利益,不是阿难尊者自己說的,是結集经典的人把它描述出來。
敘所聞法
說是語已,即時阿难及諸大众,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义,兼聞此经了义名目
「說是語已」佛陀讲出前面五种经題以后,讲到本经的体宗用以后,阿难尊者跟法會大众,得到如來的開示。開示什么呢?「密印」,成佛最關鍵的一個无上宝印,就是你一定要找到你众生本具,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來当起修。這個密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「摩訶悉怛多般怛囉」,大白傘蓋的意思。得到這個“体”,而且得到本经了义的名目。
明所得益
頓悟禪那修进聖位增上妙理,心慮虛凝,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。
從這地方以后,他能夠頓悟禪那。這個“禪那”前面是了解体,這地方讲到宗,依止不生滅心禪那(圓頓止观),修习空假中三观,而经歷了五十七個階位,從乾慧地、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四加行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最后成就一個殊胜圓滿的真如之理。知道這個道理以后,阿难尊者他的功德就讲出來了,「心慮虛凝」,阿难尊者在這個時候,就把妄想的心转成止观的心,断除三界当中修心六品微細煩惱。断除欲界当中的思惑,前六品的煩惱。這時候的階位,從断德方面等同小乘的二果,欲界的思惑有八十八品,他断了六品。
丁二、当机正請(分二:戊一、赞謝。戊二、陳疑)
戊一、赞謝
阿难尊者一方面称赞如來的威德,一方面敬謝如來甚深的大恩。
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「大威德世尊,慈音无遮,善開众生微細沉惑,令我今日,身心快然得大饒益!
阿难尊者這個時候從座位而起,頂禮佛足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,他說:「大威德世尊,“威”指的是赞歎佛陀自受用的功德,佛陀依止戒定慧而断除了煩惱,名之為威;“德”佛陀能夠有种种的善巧方便來救拔众生,名之為德。依止大慈悲的慈音,能夠无遮,不簡別众生的貧富貴賤,平等的善巧開導一切众生微細的煩惱,使令我今日能夠身心快然得大饒益,身心世界非常的愉快,色身非常的安然,而得到广大的利益。這地方的「身心快然,得大饒益」,蕅益大師說就是前面的頓悟禪那的意思是一樣的。
這地方我們解释一下:為什么菩薩得到《大佛頂密因》以后,會「身心快然,得大饒益」呢?我們一般人啊!心是向外攀緣。我們一個人向外攀緣的時候,你會发觉成佛是很困难的,非常困难!因為你心一动的時候,一念方动烏雲遮,六根一发动去碰撞六塵,就把六識創造出來,整個我法二執一創造以后,整個世間上的事情就很複杂、弄得很複杂。所以我們觉得断煩惱很难,要成佛道也很困难。但是你研究本经以后,你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,称性起修。你往內心去观察的時候,你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原來煩惱是如夢如幻,无量的功德也是我本具的。所以煩惱是可以断的,既然我本具的功德也可以開显的,所以他這個時候就产生了大乘的正信。
諸位你去看看『大乘起信論』,菩薩的起信,雖然剛開始仰仗佛法僧三宝這個助緣,但是他真正的起信是信根本。菩薩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之所以不退转,完全就是仰信真如佛性,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。從自他不二当中产生的那种菩提心,才真正的是大乘的信心。所以他到這個時候,雖然对阿难尊者來說,他的断德等同二果,但是他对自己的成佛之道产生了信心,所以「身心快然,得大饒益」是這個意思。
這一段蕅益大師說,這一大科「借破戒惡法為問端而广示七趣差別」,主要佛陀要強調持戒的重要。這一段的宗旨就是:「若无出世的妙戒,絕无出世的定慧」。因為前面一路走來,佛陀把空假中三观讲得很詳細,但是对因緣的断惡修善、业果這一部分讲的少,所以這個地方佛陀作一個補充,強調理观不能障碍事修,事修也不障碍理观。但是這一段這一大科的经文強調持戒的重要。所以蕅益大師說,這一段经文有一點「扶律談常」味道,就是《涅槃经》一方面談真如佛性,一方面強調持戒的重要,有扶律談常的意思在裡面。
楞严经要义79: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,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
楞严经要义80: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号及大悲咒,破除各种的障碍
楞严经要义81:妄想的本質就是自性,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這一念妄想当中
楞严经要义82: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,所以意根跟眼根是很重要的助行
楞严经要义83:末法众生根机羸弱必須要有文字的記載,教体有音声、文字、法塵三個
楞严经要义84:临終十念往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,你要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才有辦法
楞严经要义85:資糧位菩薩是最难跳脫出生死的,因為退转的因緣特別多
楞严经要义86:断除婬机不是說你都沒有婬欲的念頭,若你沒有欲念那你就成佛了
楞严经要义87:修道之人经常的吃肉,縱使你能夠得到心開意解仍是大罗剎
楞严经要义88:菩薩道的进步都要靠增上慚愧來自我反省,沒有慚愧心善心就失掉了
楞严经要义89:末法時代魔強法弱,大众的威德力就很重要,依众靠众产生共同的念力
楞严经要义90:佛弟子你一定要供養本師,修淨土的人完全不供養本師這是不对的
楞严经要义91:有一种清淨的功德进入到你的內心当中时,會把你的罪障逼出來
楞严经要义92:十方如來之所以产生拔濟群苦的力量,來自於受持楞严神咒
楞严经要义93:你不受持楞严咒來保護善根,想要远離种种的魔障,絕对是不可能的
楞严经要义94:你持楞严咒時打妄想就是在抗拒真如,咒力就沒辦法加持你
楞严经要义95:念佛或持咒时只要做一件事:站在真如的角度「不生疑悔,順從本愿」
楞严经要义96:这些不如意的人和事,因为你心中有煩惱、有业力才會看到遇到它
楞严经要义97:众生在因地对六塵的貪愛有十二种差別,構成十二种果報相的变化循环
楞严经要义98:不同时代的众生共业招感不同的善知識,共业改变了善知識就跟着改变
楞严经要义99:生命的变化跟飲食是有关系,吃什么東西跟身心世界有关系
楞严经要义100:你整個修行是你自己愿意修行,沒有一個人可以代替你修行
楞严经要义101:你先用隨喜的心來看十行菩薩的功德,未來就可以開花結果
楞严经要义102:我們的心本來具足福報,但是要透過布施的因緣它才會現前
楞严经要义103:所有的修行都在開显自性的功德,都是一种歷事練心,如此而已